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伯爵2娱乐平台怎样下载 > 新闻动态 > 李克农之女李冰的传奇人生(周燕)
李克农之女李冰的传奇人生(周燕)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9:42    点击次数:199

1975年2月4日这天,北京305医院的手术室格外安静,医生护士们正在为周总理进行膀胱癌手术。手术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,就在医护人员忙着处理伤口时,刚刚苏醒的周总理用虚弱的声音说道:“让李冰同志过来一下……”

刚从手术室出来的李冰医生,大约五十多岁,她小心翼翼地走回手术台边,弯下腰,把耳朵靠近周总理的嘴边。

"你知道云南锡业的矿工得肺癌的情况特别严重吗?"

“我有所了解。”

"怎么还愣着?赶紧动身啊!"

从手术室出来,李冰忍不住捂着脸哭了起来。她实在没想到,周总理刚从麻醉中苏醒,第一时间关心的竟是云南锡矿那些得了肺癌的工人们。

七天后,李冰与肿瘤医院的内科和胸外科专家团队迅速动身,前往云南个旧。

李冰女士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重要领导,担任党委书记和副院长职务。她是中国共产党杰出情报工作负责人、开国上将李克农的幼女。

在延安的众多学子中,李冰显得格外与众不同,她是一位“洋派”的学生。为此,毛泽东特意给她起了个别致的绰号——“李冰特洛夫”。

1920年6月28日,李冰在安徽芜湖的一个大家族中降生。她小时候,父亲李克农投身革命,一直秘密为党工作,成了反动派追捕的重要人物。她的祖父李哲卿在市政府当小职员,拿点薪水,家里还有些房产。母亲赵瑛在小学教书。靠这些不多的收入养活一大家子人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有时候还得借钱典当才能勉强维持。

李冰初中毕业时,凭借优异的成绩被芜湖弋矶山医院的高级护校录取。这家医院早在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建立,在国内享有盛誉。为了让李冰顺利入学,母亲变卖了自己仅剩的几件值钱衣物和首饰,凑齐了50银元的保证金。

1937年4月的一天,爷爷派人到芜湖西边的弋矶山,把李冰叫回了家。原来是父亲李克农回来了!自从1927年4月,父亲被国民党安徽政府通缉,悬赏5万大洋,已经离家整整10年了。看到孩子们都长大了,父亲心里特别高兴。他把小女儿李冰叫到身边,递给她一块怀表,温柔地说:“双凤,这块表你拿着吧!以后当护士,肯定用得上。”李冰看着高大威严却又亲切的父亲,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了父爱。可惜,父女俩相聚的时间太短了,连一顿团圆饭都没来得及吃,李冰就匆匆赶回了弋矶山。

那年11月,上海沦陷,南京岌岌可危。赵瑛带着全家回到巢县乡下避难。弋矶山医院是教会办的,日本人进不去。赵瑛觉得李冰读护校不容易,再坚持两年就能毕业,就让她留在芜湖继续读书。没多久,日军占领了南京,开始了大屠杀。离南京只有90公里的芜湖人心惶惶,大家都开始逃难。李冰和家人彻底断了联系。赵瑛刚带全家回到巢县,父亲就安排他们陆续撤到武汉。大姐李宁和弟弟李治、李力则去了延安参加革命。

毕业后,李冰在弋矶山医院留了下来。当时战乱不断,她与家人失去了联系,医院正缺人,她别无选择。拿到第一份工资时,这位年轻的护士忍不住落泪。她既无法用这笔钱孝敬母亲,也不能接济家人。想家的时候,她就拿出父亲留下的那只老怀表,听着滴答声,仿佛能听到父母的叮嘱。李冰全身心投入工作,不久便升任手术室护士长。

侵华战火蔓延至芜湖后,当地日方势力逐渐插手弋矶山医院事务。医院里先后出现了两名日本特务,专门来查探李克农之女李双凤的底细。出于善意,医院院长多次催促李冰尽快撤离。

局势紧张之际,芜湖的共产党组织安排李冰先撤往上海,不久后又转移到香港。在秘密党组织的协助下,李冰与彭湃之子彭士禄等一行人从九龙秘密潜入广东淡水,再经惠阳进入内地。历经一个多月的奔波,李冰最终在桂林的八路军办事处与思念已久的父母重逢。

皖南事变发生后,李冰和桂林"八办"的同事们一路辗转,从重庆前往延安。在重庆期间,她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。周伯伯语重心长地提醒她:"你从小在教会学校长大,生活条件优越,如果仅凭一时冲动,没有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,是很难坚持下来的。"在后来的岁月里,李冰经历了不少挫折与磨难,每当想起周伯伯的教导和父母的榜样,她就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动力。

李冰曾在知名的教会医院工作,经济独立后,她购置了旗袍、呢大衣和高跟鞋,透出一股西式风情。从芜湖到上海,再到桂林、重庆,最终抵达延安,她逐渐换上了朴素的工农装束。然而,她优雅的气质和开朗的性格,依然让她在人群中显得独特。她的列宁装袖口露出自己编织的长毛线袖,歪戴的军帽、金丝小眼镜,再搭配一条红底黑格的长围巾,别具一格。毛泽东还打趣地给她起了个外号,叫“李冰特洛夫”。

姐姐李宁早一步到延安,在女子大学念书;大哥李治去了抗大;二哥李力则在通信学校学发报技术。李冰也向父亲表达了想去军政大学的想法。父亲神情凝重地提醒她:“革命队伍里,一切都得听组织安排,不能随心所欲。”

中组部的陈云部长和李富春副部长特地约见了李冰,安排她到中央医院担任医师。李冰急忙解释:"我在芜湖学的是护理专业,没有做过医生啊!"

两位长辈毫不客气地指出:"在革命根据地,不少同志只经过短期培训就能当医生了。你在正规医学院读了四年书,还干了两年临床,怎么就说自己不行呢?"

李冰虽然眼中含泪,但依然按照上级的安排去做了。

延安中央医院设在窑洞里,设备极其简陋,连最基本的X光机都没有,唯一的一台显微镜也十分老旧。一个病区只能共用一套听诊器和血压计,外科用的敷料经过清洗消毒后还得多次重复使用。李冰被安排在外科工作,同时还要负责妇科手术。她的经历颇为幸运:起初,她担任外科兼妇产科主任金茂岳的助手;随后,又成为苏联派来的著名外科医生阿洛夫的助手;接着,她跟随知名的头颈外科医生周泽昭学习;此外,她还曾担任过毛泽东的保健医生。

1947年春天,胡宗南的部队对延安发动了大规模进攻。毛泽东带领党中央在陕北地区辗转作战,指挥全国解放战争。延安的中央医院被分成两部分:一部分重组为西北野战军的第一后方医院;另一部分人员携带医疗设备前往晋察冀边区,成立了平山中央医院。李冰是西北野战军医院刚成立时唯一的女医生。

在战火纷飞的行军途中,伤兵人数持续攀升。李冰管理的医疗站收治了超过700名伤员,常常是刚结束一台手术,就得迅速转移。重伤员被送往黄河对岸的后方医院,而轻伤员则分散在村民家中休养。李冰和她的医疗团队每天奔波于各处,为伤员进行治疗和换药。一旦敌军逼近,她还得组织村民将伤员转移到山沟里避难。

那年秋天,陕北爆发了严重的斑疹伤寒。当地缺医少药,病人只能靠喝草药汤和稀粥维持。李冰不幸被传染,肠胃大量出血,昏迷不醒,情况十分危急。

周恩来副主席得知李冰病重的消息后,马上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警卫员,连夜赶往西北野战军后方医院。他们用担架将生命垂危的李冰迅速转移。

李冰被迅速转移到安全区域,接受紧急救治。待他的状况稍有稳定后,便立刻被护送渡过黄河,来到父亲李克农的住处。

李冰接到国家卫生部门的任务,着手建立国内首家专门治疗癌症的医疗机构。

1949年3月,全国首次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,李冰作为中央机关的妇女代表提前抵达。因为见过太多战火带来的伤害,加上多年在战地医院做外科手术,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骨科专业,满怀热情地前往北京协和医院学习深造。

李冰是个务实的人,她清楚自己作为基层出身的业务骨干,必须利用自身的专业所长,把医院管理做好。结束进修后,她被派往华北人民医院,担任医务主任并兼任外科副主任,仅仅过了两年,就升任为副院长。

1957年,李冰接到国家卫生部的任务,着手创建我国首家专门治疗癌症的医院,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,并随后成立了相关研究机构。由于当时公众对癌症普遍存在恐惧心理,医院随后更名为日坛医院。李冰出任党委书记兼副院长,全面负责医院和研究机构的运营工作。她与院长、著名肿瘤专家吴桓兴教授并肩作战,共同开启了我国肿瘤防治事业的新篇章。

肿瘤医院刚建的时候,真正懂肿瘤治疗的医生并不多,但大家干劲十足,都盼着建起国内首家肿瘤专科医院。那会儿正赶上大跃进,人们还没意识到治癌有多难,口号喊得震天响:“十年内消灭癌症!”还有人举着“赶走高血压,踢开肿瘤”的横幅到天安门游行。后来热情消退,不少人又觉得,与其折腾,不如盖些疗养院,让晚期癌症患者安安静静走完最后一程。

转眼间,医院在肿瘤管理方面做出了一些适应性调整,但抗癌研究方面依然停滞不前。李冰意识到必须快速掌握国际前沿技术,并招募更多专业人才。她果断腾出行政办公室,改建为图书资料室;投入资金采购国内外肿瘤防治的专业书刊;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,分享全球肿瘤医学的最新进展;同时广纳贤才,从各地引进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。

李冰为新入职的医生制定了详细的成长路线:头一年,他们要在各个临床科室轮岗学习;接下来的一年半,则在本院的普外科、骨科和泌尿外科轮转;之后,这些医生会被派往协和医院,在同样的三个科室继续学习一年。完成这些轮转后,他们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和考核,才能晋升为总住院医师。通过这套培养方案,新医生们全面掌握了肿瘤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,从诊断到治疗,从细胞学到病理学,再到放射生物学和放射物理学。这些从肿瘤医院起步的年轻医生,后来很多都成长为肿瘤防治领域的领军人物。

李冰的创新举措意外招来了不少质疑。1959年“反右倾”运动期间,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批评她“只看能力不讲品德”、“只顾专业忽视政治”、“不干正事”,结果她被免去了党委书记的职位。不过,她仍是副院长。李冰并未因此受挫,反而全身心投入病房工作,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。

1961年,李冰的母亲赵瑛被诊断出患有胆癌,住进了日坛医院。尽管李冰工作繁忙,但她每天都会抽空去病房陪伴一生操劳的母亲。母亲去世那天,李冰内心无比痛苦,作为肿瘤医生,她却没能救回自己母亲的性命。

父亲的离世对全家来说都是巨大的打击。父母相濡以沫四十余载,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。四年前,父亲因过度劳累突发脑溢血,是母亲日日夜夜悉心照料,才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。母亲走后,李冰寸步不离地守在父亲身边,尽心尽力地照顾他、安慰他。1962年初,父亲带病参加了北京的"七千人大会",期间多次出现心绞痛症状。他不听医生和家人的劝告,坚持参会到最后一刻。2月7日会议结束时,父亲在日记本上写下:"星期三,正月初三……"这是他最后的笔迹。两天后,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。

一连串的打击不断降临,一个纤弱的身躯如何扛得住这样的压力?但从小在革命家庭长大、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李冰,始终保持着坚毅的姿态,从未被压垮。

《中国恶性肿瘤死亡地图集》面世之际,李冰站在周总理照片前,内心五味杂陈。

在“文革”初期,李冰遭遇了被撤职和劳动改造的困境,但后来他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。然而,“四人帮”在卫生部的代理人却下令关闭肿瘤医院。李冰对此感到非常不满,立即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这一情况。周总理对此表示愤怒,并强调:“肿瘤在我国是常见且多发的疾病,我们必须加强研究,绝不能放弃!我们要有雄心壮志,决心攻克这一难题!”

李冰回到医院后,马上将周总理的指示传达下去,并积极联系了一批对肿瘤研究充满热情的院内外的同仁。1969年秋,全国首次肿瘤会议在天津举行,这次会议旨在全国范围内动员力量对抗癌症。会上,卫生部下属的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正式成立,李冰被任命为主任。会议还明确了我国在肿瘤防治方面的目标、重点研究领域以及具体执行计划。李冰不畏劳苦,走遍多个省市,大力推动肿瘤防治工作。随后,各地纷纷建立起肿瘤医院或研究所,部分癌症高发区还特别设立了专门的肿瘤研究和防治机构。

抗癌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难题。国外研究了几十年,依然没能取得关键进展。作为全国抗癌工作的负责人,李冰深感责任重大。在一次关于高级干部健康保障的会议上,周总理特意找来李冰,想了解国内癌症的具体状况。当看到李冰带来的大量国外资料时,总理皱起眉头,语重心长地说:"光知道别人的情况,连自己要对付什么都不知道,这场硬仗怎么打?"总理的话直指要害。

由于缺乏对我国癌症发病和死亡数据的全面掌握,我们在制定防治策略时常常感到迷茫,只能盲目跟随西方的研究步伐,导致工作方向分散、效率低下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,李冰决定深入基层,前往肿瘤医院对口支援的河南林县进行实地调研。

林县是河南食管癌的高发地带。李冰带领一批基层工作者,首先选择两个村子作为试点,按照流行病学标准,系统收集了发病和死亡数据,随后逐步扩大到全县15个乡镇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,他们整理出全县的详细数据,从中总结出一些关键规律:林县食管癌的发生与当地人的日常习惯、饮用水源和土壤环境密切相关。在安阳地委的协助下,他们进一步对安阳地区12个市县、覆盖1000万人口的食管癌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。基于这些发现,他们发起了大规模的防癌宣传活动,成功治愈了部分早期病例,提升了民众对抗癌症的信心。

李冰带领团队调研时注意到,离太行山越近的地方,得病的人越多。他们沿着太行山一带,对山西、河北、河南三省的18个县进行了食管癌普查,涉及人口达5000万。通过这次大规模调查,他们摸清了食管癌的发病原因和规律,还绘制了该地区食管癌分布图。周总理在审阅报告时特别指出:“像林县这样的调研点很有价值,不仅要继续做,还要扩大范围。”

中国地广人多,传统的癌症筛查方式难以满足大规模普查需求,因此必须把简单易行的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”作为研究核心。李冰和团队创新地提出了“一泡尿”和“一滴血”的简便筛查法,通过这种方法快速锁定高风险人群,大大减少了普查的工作量。为了收集民众的尿液样本,李冰和医疗人员每天清晨骑着自行车,走遍乡村,亲自为老百姓倒尿盆。为了研究硝酸盐在胃中是否会转化为亚硝胺,以及维生素C是否能阻止这一过程,他们甚至跑到养猪场参与喂猪和宰杀,只为获取猪胃内容物进行实验分析。更有意思的是,他们首次观察到癌症高发区的动物也出现了患癌现象。

在食管癌常见的地区,鸡和羊也会得这种病;在肝癌多发的地方,鸭子同样会患肝癌;而在鼻咽癌高发区,猪也会出现鼻咽癌。研究人员在江苏启东,一个肝癌高发的区域,专门养了一批刚出生的小鸭子,不到一年时间就发现了肝癌病例。这些观察结果对于进一步探索疾病原因非常有帮助。

谁曾料到,李冰每次深入癌症高发的偏远地区,都是在与死神赛跑。她年纪轻轻就饱受心脏病折磨,更糟的是,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过敏症随时可能夺走她的生命。每次发病,她的血压骤降,呼吸急促,面色发紫,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和严重休克。为了查明病因,全国顶尖的外科专家为她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开腹手术,切除了胆囊和子宫等疑似过敏源,却依然无果而终。在河南林县姚村调查食管癌时,李冰就曾当场晕倒。然而,当她从病痛中缓过神来,只是平静地对同伴们说:“没事了,我们继续吧!”

李冰作为中央候补委员,本有机会担任卫生部副部长,但她毅然选择放弃,将毕生精力全部投入到肿瘤研究事业中。

李冰作为党的十一大代表和主席团成员,并在1982年十二大上成为中央候补委员,按照常规,她本应顺利进入政界。有领导多次与她沟通,提议她担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或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。然而,李冰坚决拒绝这些职位。她坚持让在总参通信部任副部长的弟弟李力陪同,亲自前往领导家中表达自己的意愿。她坚定地表示:“我只专注于肿瘤研究,其他一概不参与!”最终,她的坚持和真诚打动了决策者。

2001年4月,李冰突发心肌梗塞,抢救过程中医生切开了她的气管,并插入了五根管子。看着她承受着巨大的痛苦,医护人员都感到非常难过。李冰曾经也是一名医生,深知医生的不易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,她积极配合,被医院誉为最优秀的患者。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多里,李冰已经疲惫不堪,说话也变得很少。但每当有人提起肿瘤医院,她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,不停地追问着。

新医院的建筑完工了吗?

那座新建的大厦现在建到第几层了?

2000年6月28日,李冰迎来了她的80岁生日。肿瘤医院的同事们想为她办一场盛大的生日庆祝会,但她婉言谢绝了。她只提了一个简单的愿望,希望在医院的小花园里种下一棵白皮松。白皮松外形优美,树皮独特,针叶坚硬,是中国特有的常绿大树。或许这棵白皮松正象征了李冰坚韧的性格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。生日当天,李冰特意穿了一件亮眼的红毛衣,让家人推着轮椅带她在医院宁静的花园里散步。看着刚刚种下的白皮松,她深情地说道:“这棵树就是我,等我离开后,它还会继续守护这里,见证肿瘤医院一步步成长壮大……”

2002年7月30日,82岁的李冰安详离世,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。她常说自己一生平淡无奇,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默默付出。尽管没有父亲李克农那样的传奇事迹,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,她在白衣天使的岗位上倾注了全部心血,谱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